我在第三十七次日出时终于找到了那个地下防空洞。生锈的金属门卡在混凝土裂缝里,像被巨人咬碎的牙齿。军用铲敲击门框的声音惊起一群变异乌鸦,它们暗紫色的羽毛在晨光里泛着油污般的光泽——这是辐射区的典型特征。
撬开三道气压锁用了整整六小时,防空洞里飘出的干燥空气让我鼻腔发痒。借着应急灯的冷光,我在地上画了张物资分布草图:
区域 | 预估物资 | 风险等级 |
A区(入口走廊) | 防护服×12,净水片×50 | 低(辐射值1.5μSv/h) |
B区(储藏室) | 密封罐头×200±30 | 中(天花板结构不稳定) |
C区(实验室) | 未知设备×5,纸质档案×20kg | 高(检测到生物残留信号) |
背包里的盖革计数器突然发出蜂鸣,指针在黄域剧烈抖动。我快速退到墙角,看着粉尘在光束中缓慢沉降——这是二十年老探险家的直觉:静止的空气中永远藏着杀机。
实验室门禁系统亮起时,我正嚼着最后半块压缩饼干。密码键盘泛着诡异的蓝光,屏幕上滚动着倒计时:
当气密门嘶叫着打开时,我忽然明白这些根本不是谜题——而是留给后来者的生存知识测验。墙角堆积的七具白骨验证了这个猜想,他们身边散落着写满错误答案的草稿纸。
在实验室找到的磁暴预警装置正疯狂闪烁,我知道必须在天黑前抵达河谷。根据《末世迁徙指南》的记载,临时安全区需要满足:
布置激光绊雷时,远处传来熟悉的电磁嗡鸣。那是掠夺者的改装车,车顶焊接的霰弹枪管在暮色中像死神的牙齿。我按下起爆器的瞬间,突然想起防空洞里那本泛黄的日记,作者在最后一页写着:"真正的安全区不在某处,而在你保持清醒的每一分钟"。
在河谷驻扎的第九天,我在岩壁上发现了共生苔藓。这种蓝绿菌类与地衣的复合体,正是《生态复苏预案》里提到的关键物种。用便携显微镜观察时,载玻片上的样本正在分解沙砾中的重金属颗粒。
夜晚的篝火旁,我摊开被酸雨腐蚀的地图。变异狼群的嚎叫声中,铅笔尖在三个可能地点反复画圈:
黎明前的黑暗中,我往水壶里加了双倍剂量的提神药粉。东方的云层开始泛起病态的粉红色,这是电离层异常的征兆。收拾装备时,防毒面具的呼吸阀发出有节奏的嘶嘶声,仿佛在为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逃亡打着拍子。
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核冬天遗留的尘霾时,我的靴子已经踩在通往发射井的碎石路上。背包侧袋里的辐射种子微微发烫,那是上周在基因库废墟找到的未变异小麦样本。风裹着沙粒打在护目镜上,发出细碎的啪啪声,像极了旧世界孩子们常玩的玻璃弹珠落地的声响。